漫谈肿瘤丨医生反复叮嘱都来源于“血”的教训
当"肿瘤"成为第一诊断,慌乱与迷茫常如潮水般涌来。但请相信,这并非命运的最终宣判。我们将带您重新认识这位"不速之客":化疗不是洪水猛兽,靶向治疗藏着基因密码,免疫治疗正唤醒人体自愈力,而中医千年智慧始终为生命续航。
肿瘤治疗早已不是非黑即白的战场,精准医学的显微镜下,每个病例都是独特的生命叙事。医患同心共筑防线,科学为伴贯穿防治,关注【漫谈肿瘤】,让我们以科学为舟,穿越认知的迷雾海;以希望为帆,驶向健康的新航程。
作为肿瘤科医生
我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告知患者及家属
记得化疗结束后要定期来复查
抽血检测
但大多数患者很难理解
“有必要吗?”
“我的血要被抽干了~”
我当然很理解
癌症患者与病魔间的艰苦战斗
但还是想认真的交待
希望癌症患者在治疗出院后
也能重视自身定期的随访
夏女士是位乳腺癌患者
按治疗计划完成了4周期化疗
医生再一次交代出院后务必门诊监测血常规
但是,夏女士感觉自身的状态很好
“我又没什么不舒服,干嘛老让我抽血”
直到化疗后第10天
夏女士突发高热,伴寒战、咳嗽不止
到医院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0.6×109/L
(正常3.5-9.5×109/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4×109/L
(正常1.8-6.3×109/L)
血小板18×109/L
(正常125-350×109/L)
胸部CT提示存在肺部感染

医生看到报告后马上通知夏女士住院治疗,并且下了病重通知书,经过住院治疗,问题虽然纠正了,但影响了下周期化疗的正常进行。
夏女士懊悔不已,直说:早知道早点来……
今天就带出这样一个话题
肿瘤治疗之骨髓抑制如何院外管理
骨髓抑制是肿瘤治疗(尤其是化疗、放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血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如发热、咳嗽、腹泻);
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易出血(如鼻出血、皮肤瘀斑、黑便);
红细胞减少: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CTIM)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60%-8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2024》)。
骨髓抑制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它的特点是:滞后性,即在治疗后不会立即出现,只能通过完善的院外管理体系(定期检测、谨遵医嘱),才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预防和管理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保证抗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围绕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定义与分级、院外管理原则、管理流程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制定了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风险分层评估表,并依据风险分层提出8条推荐意见,旨在提供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院外管理的参考方案。现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大家可以看看不同分级的骨髓抑制
它的危害程度如何?
根据血细胞减少程度
骨髓抑制分为 Ⅰ-Ⅳ 级
Ⅰ级:轻度减少,无症状或轻微乏力;
Ⅱ级:中度减少,需药物干预;
Ⅲ-Ⅳ级:重度减少,可能危及生命(如感染性休克、颅内出血)。

肿瘤治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分级标准
注:血红蛋白正常值:成年男性≥120g/L,非妊娠成年女性≥110g/L,妊娠女性≥100g/L。
对号入座,夏女士的情况已经达到3级,免疫力下降,极容易感染,再进展下去可直接危及生命……

环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使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家具表面。
个人卫生:勤洗手(七步洗手法),避免触摸口鼻;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定期更换床单、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饮食安全:食物彻底煮熟,避免生冷(如沙拉、刺身);水果需去皮或用沸水浸泡后食用。

生活细节:穿柔软衣物,使用电动剃须刀;刷牙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避免剧烈运动、碰撞,防止跌倒。
症状监测:观察皮肤瘀点、鼻出血、黑便等出血迹象;血小板<50×10⁹/L 时,避免肌肉注射和静脉穿刺。

高蛋白饮食:瘦肉、鱼类、豆制品、蛋类,每日摄入量≥1.2g/kg 体重;
补铁补血:动物肝脏、菠菜、黑木耳,搭配维生素 C 促进吸收;
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可能加重胃肠负担。

升白药物
短效G-CSF(如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化疗后24-72小时皮下注射,连续 3-5 天;
长效G-CSF(如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非格司亭):单次注射,作用持续14天。
升血小板药物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14天;
白介素-11:每日1次皮下注射,注意监测心脏功能;
TPO-RA(如罗普司亭):每周1次皮下注射。
1. 立即就医的信号
感染征兆:体温>38℃持续 2 小时、咳嗽咳痰加重、尿频尿急;
出血征兆:鼻出血不止、黑便或血便、头痛呕吐(警惕颅内出血);
严重贫血:意识模糊、呼吸困难、胸痛。
2. 紧急处理流程
发热:物理降温(温水擦浴),避免使用酒精擦浴;
出血:压迫止血(如鼻出血时按压鼻翼),抬高患肢;
及时联系医生: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上传血常规报告,遵医嘱调整治疗。
防
预防性用药,避免感染和出血
测
定期监测血常规,每日记录症状
补
补充营养,合理使用升白 / 升血小板药物
联
与医护团队保持联系,及时处理问题
强
增强信心,保持积极心态
《漫谈肿瘤》科普小分队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