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神药”广受追捧,怎么用才科学?
面对近视低龄化
防控仍是绕不开的核心课题
大多数近视的增长来源于眼轴的增加
随着年龄增加
眼轴变长是可以确定的自然规律
因此,防控近视
很大程度上就是控制眼轴的增长
其实,我们更希望它回退
在众多控制眼轴增长的方法中
低浓度阿托品
是药物治疗范围里最亮眼的一个
最初的阿托品本身就是来自于两种有毒的植物 ——颠茄和曼陀 ,人类最初使用它们充满了 “危险与试探”。 它是医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药物,源于致命的植物毒素,却逐步蜕变为现在临床多学科(眼科、急救、消化、麻醉等)不可或缺的 “多功能药物”。
▲颠茄
▲曼陀
中世纪欧洲女性利用其扩瞳作用让眼睛显得更大更明亮——即所谓“散瞳美容”,但也发现这一行为常导致视力模糊甚至中毒;我国古代华佗将曼陀罗与其他草药配伍,制成 “麻沸散”。19世纪德国化学家首次从颠茄中分离出这种具有强烈生理活性的结晶物质,把它命名为 “颠茄碱”(Atropine),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能使人失明的命运女神 “Atropos”。
20 世纪后,人类逐步揭开了阿托品的作用机制 ——一种非选择性 M 胆碱受体拮抗剂(即 “抗胆碱药”),可阻断体内 “乙酰胆碱”(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与 M 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胆碱能神经的功能。这一机制决定了它可作用于全身的多个器官,因此不少科室会使用它。
急救领域: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抢救、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消化领域:用于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缓解痉挛性腹痛);
麻醉领域:用于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避免麻醉中分泌物堵塞气道),同时防止***引发的心率减慢,保障麻醉安全。
当然在眼科领域,它有着最经典的应用:散瞳检查、治疗虹膜睫状体炎等。
阿托品用于
近视防控起源于20世纪末的“意外发现”
部分因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
而长期使用高浓度阿托品的儿童
其近视进展速度明显慢于同龄儿童
从此,人们开始关注阿托品的近视防控作用。最初,1%浓度的阿托品滴眼液被用于近视防控,但出现了很多副作用,如瞳孔散大、畏光、调节力下降、口干等。
于是科学家在副作用和防控效果之间寻求平衡,试图找到一种既有疗效、副作用又可控的浓度。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是 2005 年启动的 “阿托品治疗近视研究”(Atrop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pia,简称 ATOM 研究):ATOM 1 研究(2005 年启动,2006 年发布初步结果)系统性对比了不同浓度阿托品(0.5%、0.1%、0.01%)对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浓度阿托品均能显著减缓近视进展(0.01% 浓度可使近视进展速度降低约 50%),且0.01% 浓度的副作用(如调节力下降、瞳孔散大)远低于高浓度。
后续的ATOM 2 研究(2010 年发布结果)重点验证了低浓度阿托品停药后的 “反弹效应”(即停药后近视是否加速进展?),结果显示0.01% 阿托品停药后的反弹程度最轻,且 “长期维持治疗”(如使用 1-2 年)可持续抑制近视进展。
此后,全球多地(如中国、美国、欧洲)开展的后续验证研究均证实 0.01% 阿托品的疗效与安全性,低浓度阿托品逐步被纳入国际主流近视控制指南。
《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明确将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 列为近视进展较快儿童的推荐干预措施之一;
美国眼科学会(AAO)发布的近视管理指南中,将 0.01% 阿托品作为 “A 级证据” 推荐的近视控制手段(与角膜塑形镜、户外活动并列)。
截至目前
低浓度阿托品(尤其是 0.01%)
已在全球范围内规模化应用
从 “临床研究药物” 转变成为
儿童青少年近视控制的 “一线常规方案”
既然如此
是不是只要近视,就可以使用这个药呢?
显然不是!
目前国际及国内指南(如《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美国眼科学会近视管理指南》)推荐的主要适用人群为:
该阶段是近视进展较快的时期。
特别注意:6 岁以下儿童因临床研究数据较少,通常需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不作为常规推荐。
即近视由 “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 导致(而非角膜、晶状体屈光异常等其他原因),因为调节眼内多巴胺水平、抑制巩膜胶原重塑、减缓眼轴增长速度是阿托品的主要作用。
临床通常以 “每年近视度数增长≥50 度” 或 “每年眼轴长度增长≥0.3mm” 作为判断标准,此类人群属于 “高进展风险”,使用阿托品可显著降低进展速度(研究显示可减少 50% 左右)。
近视进展缓慢(如每年增长≤25 度),通常优先推荐 “户外活动、科学用眼” 等基础防控措施,无需急于使用药物。
如其他方法(如角膜塑形镜、离焦框架镜)无法使用或防控效果不佳的人群;
单眼近视或双眼近视度数差异较大(屈光参差),需辅助控制单眼近视进展的人群。
对于以下情况 应慎重使用
若既往使用阿托品(如验光散瞳时)出现皮疹、眼睑水肿、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绝对禁用。
闭角型青光眼(或有闭角型青光眼家族史、前房浅者):阿托品会导致瞳孔散大,可能诱发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活动性眼部炎症:如急性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等,药物可能加重炎症反应;
严重干眼症:阿托品可能减少泪液分泌,加重眼干症状。
严重心脏疾病(如心动过速、心律失常):阿托品有轻微兴奋心脏的作用,可能加重病情;
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痉挛性麻痹):阿托品可能影响神经调节,诱发症状;
前列腺增生、尿潴留风险者(多见于青少年合并罕见泌尿系统异常):阿托品可能抑制膀胱括约肌,加重排尿困难。
综上,阿托品属于处方药
并非 “所有近视儿童都能使用”
须由专业眼科医生评估后
才能确定是否适用
▼使用注意▼
需要警惕的是“严重副作用”(如眼压升高、过敏反应),尽管其发生率极低,但应定期复查,规避风险。
近视防控是一个长期过程,低浓度阿托品的效果需要 “持续作用” 才能体现。
部分孩子在停药后,可能出现近视进展速度加快的现象,这是因为眼轴增长的 “驱动力”(如近距离用眼、遗传因素)仍存在。因此,考虑停药时需及时衔接其他防控措施,避免 “反弹”。
复查是 “安全用药的保障”。建议复查频率:
用药前3个月:每月复查1次;
用药3个月后:若效果稳定且无明显副作用,可每3个月复查1次;
停药后6个月内:每月复查1次,监测是否出现 “反弹”。
总之
阿托品并非 “神药”
单独使用场景较少
大多时候需配合 “综合防控”
如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增加户外活动、纠正用眼姿势等
《EYE眼有道》
来源:昆山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