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查头盔”与“放任违法”:我们的道路安全治理能否更务实?
10-24
klous
昆山论坛
不知道大家每天出行,是否对这样的场景早已司空见惯: 场景一:机动车“横行霸道”。 许多路段的非机动车道,成了机动车的“免费停车场”或“超车捷径”。它们或长期违停,逼得自行车、电动车不得不冒险驶入滚滚车流;或干脆压线、不按导向车道行驶,在路口随意加塞,扰乱整个交通秩序。 场景二:非机动车“随心所欲”。 同样不容忽视的是,部分非机动车驾驶员也视交通规则如无物,逆行、闯红灯,不仅危及自身安全,也让行人和其他守法者心惊胆战。这两类乱象,共同构成了我们城市道路的“肠梗阻”与“风险点”,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真实的危险。然而,面对如此错综复杂、亟待治理的交通环境,我们看到的执法重点却让人大跌眼镜:对于上述乱象,无论是机动车的违停占道、不按标识行驶,还是非机动车的逆行闯红灯,现场的纠正和处罚往往寥寥。摄像头似乎也对某些违规“网开一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路口,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盛况”:同时派出七八名,甚至十多名交警、辅警,设卡专门查处一项——非机动车驾驶员是否佩戴头盔。我们坚决支持“一盔一带”的安全行动,佩戴头盔至关重要。但当“查头盔”几乎成为了路面执法力量投入的“重中之重”,而对其他同样甚至更加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查处不力时,这种巨大的反差就不得不让人质疑: 我们的交通管理,是否陷入了“抓易放难”、“选择性执法”的误区?治理交通,如同治病救人,需要“辨证施治”。机动车违停、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是导致交通秩序混乱的“病因”;非机动车被迫驶入机动车道,以及部分骑行者的逆行闯红灯,则是混乱秩序下滋生的“并发症”。而头盔,是发生事故后最后一道“保命符”。现在的做法,仿佛是放任“病因”和“并发症”不断发展,却将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都用在检查病人是否戴好了“护身符”上。这难道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吗? 在此,我们想发出呼吁:[list=1]请全面治理,而非单点突击: 希望交警部门能平衡执法力量,对机动车违停、不按道行驶,以及非机动车逆行、闯红灯等所有乱象进行常态化、有效的治理,而不仅仅是聚焦于一点。 请科技赋能,公平执法: 让电子警察真正“瞪大眼”,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一视同仁地进行抓拍记录。 请抓住根源,系统施策: 真正的道路安全,来自于一个对所有交通参与者都公平、有序、畅通的环境。请从源头上理顺秩序,让守法成为容易的事,而不是让违规成为常态,再只去检查那最后一道“保险”。 道路安全是系统工程,需要所有出行者的共同努力,更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和担当。




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