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物业和村各管一摊,反映个水管漏水,两边跑好几趟都没下文。现在物业办公室就在党群服务中心旁边,有事去一趟就能当场商量解决!”村民张阿姨对“村党组织+物业企业+物管会+社会力量”的“四方协同”机制赞不绝口。如今,每月的联席会议上,停车管理、设施维护等议题都能面对面协商,形成了“小事当场办、急事协同办”的快速响应模式。
为破解治理资源单一问题,大公村主动链接外部力量,与市总工会、气象局、台州商会等6家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共建单位不仅带来实打实的资金支持,更送来优质党课、农业技术指导、小家电维修等“民生礼包”,“外卖诗人”王计兵读书分享会、“一路繁花”乡村骑行等特色活动,让党建资源转化为居民可触摸、可感知的幸福感。
在党建引领下,大公村着力激活居民“主人翁”意识,以“自愿报名、按需组队”的方式,精心组建起“一老一小”两支特色居民志愿队伍,让“小区事大家管”的共治理念悄然融入日常生活。每天清晨,“五朵金花”平安巡逻队的退休阿姨们,挎着红袖章巡逻,顺手归位乱停放的自行车;每月最后一个周末,30名小志愿者带着清洁工具穿梭在小区里,清理绿化带、活动室。“孩子现在玩具不会乱扔,书也摆得整整齐齐,在家里也主动做一些家务,真的成长了很多。”家长陈女士欣慰地说。
“要是能有个地方晒被子就好了”“暑假孩子没人管,总看电视可不行”“楼下下棋没个遮风挡雨的地儿”……今年4月,升级改造后的大公议事亭里,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心里的“小诉求”摆到了台面上。这座亭子,如今正演绎着300平方米×30米座椅=9000居民民声枢纽的治理乘法。
“以前有意见不知道跟谁说,现在议事亭就是‘传声筒’,说的话有人听、提的事有人办。”家住8栋的赵大爷,是议事亭的“常客”。去年他反映“小区健身器材老化”,没过多久,新的漫步机、扭腰器就安装到位了。正是这份“接地气”的沟通,让村“两委”精准抓住了居民的“急难愁盼”。“议事亭里没有官话套话,居民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实在话,这些‘碎碎念’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大公村党总支书记孙扬说。从“停车难”到“晾晒难”,从“养老缺场所”到“孩子缺陪伴”,每一条诉求都被认真记录、分类解决,真正实现了“民声即民生”。
党建引领的成效,最终要落在民生难题的破解上。从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逐项“做减法”,把“问题清单”实实在在转化为“成果清单”。
面对小区车位的庞大缺口,村“两委”牵头联动物业、城管及居民代表,反复协商后敲定方案,在小区3处闲置空地修建停车场。今年9月底,3处新建停车场全部竣工,新增的243个机动车位,有效缓解了小区内“一位难求”的困境。针对非机动车充电隐患,同步优化充电车棚布局、新增充电点位,从源头杜绝飞线充电问题。
停车难题的解决,基础设施的升级,更让居住多了份安心。去年以来,小区修复了234个安防监控设备,“以前晚上走夜路有点怕,现在到处都有监控,安全感满满!”居民小林说。
养老服务的优化,更是温暖了千余名老人的心。在小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都能看到老人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在舞蹈房练太极,有的在棋牌室下棋,到了饭点,还能吃上热气腾腾的便民餐。“在这里能吃两顿热饭,还能跟老朋友们一起玩,孩子们在外上班也放心。”72岁的吴阿姨说。针对腿脚不便的老人,小区西侧还增设了装配式取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