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铨 口述
1984年,我当选为昆山县人民政府县长。这时的昆山,是苏州市最差的一个县,被称为“小六子”。于是我们开始研究到底这个“小六子”的帽子是怎么来的,能不能把它摘掉?简单来讲就是“小六子”要怎么翻身?
我们先把历史情况作了分析,搞了一些调查研究。我是1963年到昆山的,当时的昆山很穷。那个时候的穷,是穷在“穷土、恶水、血吸虫”这“三大害”。当时县委的主要任务就是改善水利条件,发展农业,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经过老一辈的努力,除了“三害”,到上世纪70年代,昆山已经成为苏州地区发展比较好的,是全国有名的“大粮仓”。
改革开放后,昆山为什么落后了呢?因为思想不解放,没有及时发展工业,也就是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当时昆山人有几句顺口溜:田多劳少,产量不高,贡献不小,分配蛮好。虽然我们的亩产量不是太高,但是田多,对国家的贡献不小,每年要交给国家4亿多斤商品粮,所以收入也不算少。大家已经很满足了,觉得生活蛮好。哪怕周边兄弟县市的社队工业(后来的乡镇工业)都干得热火朝天,常熟等地的工业产值几乎比昆山多一两倍,昆山人还在那里自得其乐。这样差距就逐步拉大。
因为背了一个“田多劳少”的包袱,昆山不敢搞工业,害怕发展了工业,会影响完成国家粮食任务。但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们平均每个劳动力种4.88亩的土地,到1983年的时候,一个人只种2.8亩地。原来是18万劳动力,到了80年代是30万了。同时因为搞水利等工程,土地量在减少。此外,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所以不是“田多劳少”,而是“劳多田少”了。正是劳动力没有发挥作用,使得农民的收入不能提高。当时县委、县政府统一了思想,一定要发展工业。
但昆山属于农业县,搞工业的几大要素——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经验都没有。怎么办?想来想去,我们这“五缺”,上海都有。那就充分发挥昆山离上海近的优势,借上海的“东风”来发展。当然,这不是白借的,昆山也有自己的优势: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土地多、水面多,农副产品丰富;劳动力多,而且廉价。这都是上海人喜欢的。但有人认为上海人太精明,跟他们打交道会吃亏。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思想。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就很难发展。
经过讨论,大家觉得上海是个大市场,要从怕他们来,转变为请他们来。我们首先开了个家乡人座谈会,把包括全国各地的,特别是上海的,出生在昆山的人请来,帮忙出点子、想办法、找项目。大家非常踊跃来参加会议,而且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后来机缘巧合,我们又抓住了和贵州风华冰箱厂合作的机会。他们是航天部的一家军工企业,技术、设备的力量都很雄厚,但是在山区,产品销售有问题,他们愿意到昆山来。很快,一列火车把整个风华厂全部拉了过来。由此我们受到启发,“三线”大有文章可做!然后把“联合”的思路延伸到了“三线”军工企业,扩散到全国各地,这就形成了我们“东依上海、西托‘三线’”的工作思路。昆山就是这样起家的。通过横向联合,摘掉了“小六子”的帽子。到*****,我们的人均收入已是苏州6县中第一了,在省里也名列前茅了。
来源:玉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