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车主朋友为了能够在日常行车中省点油,都会自行上网去找一些“省油妙招”,但有些方法并一定有效,还很有可能会毁车和带来安全隐患!今天就来给大家说几种“最不靠谱”的省油方法,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轮胎作为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位,它的阻力大小将对车辆油耗产生直接影响,而胎压就是影响阻力的因素之一。
根据美国能源部做的统计:在建议胎压之下,压力每提升0.07 bar,大概可以省0.3%的油。
这是由于胎压升高,轮胎变硬,有效的接地的面积就减少了,滚动阻力也就相应减少了,因此在理论上胎压越高越省油。
但实际上,如果说超过建议胎压,它是不一定省油的。主要是因为车子的油耗和空气阻力,路面状况一系列的因素有关。
其实胎压过高过低都会有产生危害,而我今天只说胎压过高的危害有:轮胎摩擦力降低,影响刹车;汽车避震效果差,舒适性低;胎面中央花纹磨损大,影响轮胎寿命;车身的震动变大,影响到其他零部件的寿命;当遇到锐物体时,易扎入胎内,产生内裂和爆破,造成爆胎。
为了省点油,而给爱车增加安全隐患,那我觉得一点也不划算。
通常,汽车厂商都会给出建议的胎压充气数值,普遍在2.3-2.5bar之间,这样既能保证舒适也能兼顾油耗。
因此,平时的胎压你就看车子油箱盖上写的多少就打多少,而不是盲目的一昧调高胎压。
相信不少人都有听说加油不要加太满,车重轻了,油耗也会变低这个说法,最后导致经常油箱见底才去加油,加油也只加半箱。
但事实呢?咱们可以简单做个计算题,油箱容积在50L左右,少加半箱油也不过少那20-30公斤重量而已,这点重量相较车重来说几乎可以忽略。
再说了,为了省这些重量,你多跑几趟加油站,油费也回来了,所以,少加油省油这个方法并不可取。
有些朋友会认为汽油感觉除了标号不一样,其他都一样,购买低标号的汽油还更便宜些,这样还能省钱。
但是他或许并不知道,汽油标号越高代表辛烷值越高,表示汽油的抗爆性也就越好。
简单说,就是说95号比92号汽油有更强的抗爆性,分别适用于不同压缩比的发动机。
但是如果给车子加了低标号汽油,可能会对车产生负面影响。根据《世界燃油规范》中的说法:如果发动机所用的汽油辛烷值低于辛烷值要求的时候,可能引发震爆,从而损坏发动机。
哪头重,哪头轻,那就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汽车使用什么标号的汽油最好,厂家在出厂前根据车辆技术参数和测试已经给出了答案,你直接参照油箱盖上的标号要求,加油就好了,别乱降低标号。
有些车主朋友会认为用高挡位、低转速的方式来驾驶会比较省油,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车子在高档低速行驶时,容易使发动机内部形成积碳,当积碳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车辆难以启动、油耗增加、发动机功率下降、加速无力等故障。
所以高档低速不会省油还会产生很多副作用,那最合理的驾驶方式,就是让发动机转速多处在经济转速区间内。
空挡滑行在车子还用化油器的年代确实是一种省油手段。不过对于现在的电喷车来说是毫无作用的。
如今的电喷车在你松油门的时候就已经停止喷油了,如果挂上空挡反而会让发动机进入怠速状态,油轨继续供油。
不仅如此,在下坡时空挡滑行也是十分危险的,一来发动机会失去牵引力,而来很多车辆会失去转向助力,这时如果出现任何紧急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车子都熄火不工作了肯定能省油,这个没问题。但是发动机每次启动的瞬间油耗都会很大,通常会高出正常工作状态20%左右。
如果停车时间超过两分钟,确实可以将车子熄火,能省掉一些油,比再启动时消耗的少。
但是,如果你停车时间在一分钟之内,完全没有熄火的必要,因为它和打火瞬间消耗的油耗相差不多。
因此,停车超过1分钟尽量选择熄火等待,这样既节油又环保,而不是更短的时间就停车熄火省油。
平常咱们所接触的家用车发动机,一般都有启动5万次以上的寿命,按照普通家用车停车熄火的使用频次,用10年都远不及5万次的使用寿命。
所以说,合理停车熄火,不会对车辆发动机以及电瓶等造成影响。
另外还有就是,如果等红灯短时间停车熄火,操作反应不及时,容易让后面的车辆等待和催促,还会影响通行效率。
有了定速巡航,汽车不用踩油门,按照预先设定的车速行驶,这样一定省油吧?事实上定速巡航不是为了省油而设置,而是为了解放司机的右脚,让车主开车更舒适。
相反,在低速状态下使用定速巡航可能相比起来还会耗油更多!所以朋友们不要误用哦。
有人为了省油,不开或少开空调,而是通过打开车窗通风凉快,其实这种方法并不一定省油。
当车速较高时,此时开车窗会加大空气阻力,为了克服增加的空气阻力,可能会消耗掉比开空调更多的燃油。
在低速时,如60公里/小时以下,你开不开车窗,空气阻力并没有显著变化,为了凉快,此时开车窗要比开空调省油了。
但当车速较高时,如80公里/小时以上,此时开窗所增加消耗的燃油,可能比开空调消耗的燃油还要多。
经过计算和实验,开空调大概要消耗汽车总功率的5%~8%。如果空气阻力增加超过此值,那么再开窗可能就不合适了。
再说了,这么高的车速还开车窗,咱们人受得了吗!
来源:汽车实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