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房产合理价值 =*p/F
zJe#m|Z
评定一项资产价格是高是低,最重要手段是看估值,比如股票的市盈率、房产的租售比(或租金回报率)。假如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增长了五倍,股价也增长了五倍,在潜在增长能力和企业竞争力不变的情况下,我们不能说这家公司是泡沫;房子也类似,如果一套房租金和房价涨幅是一致的,那么房价的上涨就不是泡沫。 6'\6OsH
LU!dN "[k
租金回报率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海外城市动辄4%,5%甚至6%以上的租金回报率几倍于中国热点城市(中国热点城市租金回报率大约只有1.5%甚至更低),这些数据表示:相同总价的物业,海外部分热点城市的租金是国内的2-4倍。因此只要房价不能保持上涨,他们按照市场租金出租房子基本上就是在做慈善。 !9 fz(9
2WUT/{:X
租售比(或租金回报率)如此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决定了一个潜在的购房者买房到底是为了住还是为了赌。 [+O"<Ua
hiNEJ_f
如果同一套房,租下来的开支和购房后的每月月供是差不多的,那么对于潜在的买房者来说,买房和租房是比较平行的两个选项,如果有三成首付,那么可以考虑牺牲自己手上一笔现金换取这套房的所有权,之后每个月以和租房压力相同的方式来供楼...在这个场景下,买房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 ySI~{YVM
^CwR!I.D}4
而现在的情况是,几乎在所有热点城市,以三成首付购房,月供是租金的2-3倍之多。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会愿意牺牲手上的流动现金,并且之后每个月承受租房时两三倍的开支压力去拥有这套房呢?显然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TA认定这套房要涨而且是大涨,或者说害怕房价大涨后自己就买不起了,所以现在赶忙上车...这个情况下,买房就成了押注房价要大涨,没错,无论你是刚需自住还是炒房客,只要你买房的动机是觉得它未来要涨,你就是在赌。你也可以认真思考一下,如果过去这几年自己买房了,是不是出于这个心态;如果身边有人买房了,他们是不是也出于这个心态。 2^?:&1:
V5}B:SUB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这三年来伴随房价下跌,楼市的成交量也空前萎靡,这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同样的商品,价格下跌之后理论上就应该刺激需求,就好像超市产品打折才能吸引更多客户购买;而房子现在的情况是价格越跌越没人买,这就证明了绝大多数的楼市的参与者,根本不是因为要有房子住而买房,而是为了要有房子(而且是要有会涨的房)而买房。 JN7k 2]{
_X@v/sAy
但是,要合理评定一个地方房价的合理估值,租金回报率虽是重要参考却也不是唯一指标。租金回报率的高低受到当地按揭利率,租金成长性所影响,这两点是绝对的重点。 q^6 +!&"
|_uaS
利率越低,租金回报率往往越低,因为低的利率下,即使是低租金回报率也可以做到以租养贷,比如美元加息之前的香港,大把住宅可以做到较低首付下的以租养贷。 $s<Ne{?
Bn>8&
w/P
而城市租金的成长性越强,租金回报率往往越低,这也容易理解,就好像高速成长的科技股估值比稳定成熟的银行股要高是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中国超低的租金回报率,(1)要么是因为按揭利率很低,(2)要么是因为这些低租金回报率的城市租金拥有很强的成长性。 WxF:~{
c6Y\n%d&
但遗憾的是,中国热点城市并不符合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中国城市在各自经济和人口增速最快的阶段(2000-2010)的估值反而比现在低得多,租售比一度相当合理。2009年初北上广深租金回报率均在3%以上,在更早的2004年,广州和深圳的住宅租金回报率高达7%以上。 T?4G'84nN
u, 3#M ~
2)j0Ai%
!t i6
根据我们本部分提到的购房者租房和按揭的心态看,我们的房价到什么时候才是合理也就有了答案。那就是按照最新的按揭利率水平,在三成首付三十年按揭之下,每个月的月供和这套房的租金差不多的情况下,房价就跌到位了。 m*mm\wN5
qc-mGmom L
租金应当约等于低首付长周期下的月供,这基本上也是全世界大多数热点城市房产的长期状态,所以你可以自行估计,你所在的城市房价距离这个合理水平还有多少空间。 dg^L=
n8.kE)?
fHZTXvxoL
四、什么是刚需? p019)X|vx
&N;-J2M
根据第一部分的房价数据,北京、上海和深圳的二手房平均房价已经跌到2016年下半年的水平,这是一个可怕的结果,因为它意味着过去七年半内大多数买房者即使不考虑按揭利息开支也是浮亏的。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被“刚需”这个概念给害了,这个概念迫使无数人在不合适的时间点咬牙上车,为了破除这个有毒概念,我们这一部分从经济学原理和心理学角度谈戳穿“刚需”这个谎言。 &.Zb,r$Y
]D,MiDph
面对房价的下跌,有人会说,我是刚需,我有什么办法?我不得不买。 B<-kzt
d:F @a
我们也经常听到类似“刚需不在乎涨跌”,或者是“自住不怕跌、跌了还能住”这样的话。这类话常常出自开发商销售或房地产中介之口,影响了无数人的决策,甚至在重复很多遍后成为了真理。 z~A]9|/61v
pAk/Qxl3eo
这类说法对吗?不对,而且错到离谱。 fK(}Ce
U"50_O
刚需自住不在乎房价下跌,是我听过最自欺欺人、最掩耳盗铃、最自我安慰的话术。 &hk-1y9QS
JCW\ *R
在谈它为什么错之前,你可以先问自己两个问题: QFIL)'K
xai4pF-?
(1)如果你觉得明年房价要跌一半,你是刚需,现在买不买? 'KPASfC
t>H`X~SR?
(2)如果你觉得明年房价要涨一倍,你不是刚需,现在买不买? yZ!T8"mz{
7-BvFEM;
答案想都不用想,如果觉得要暴涨,正常人即使不是刚需也会买,不赚白不赚;如果觉得房价要跌,那即使是刚需也会继续观望以便捡到更多的便宜。绝大多数人对房价涨跌的预期才是决策自己是否要买房的最重要判断因素。 lqb/eN9(t
CXCpqc
C
这也是为什么一般的商品价格打折降价才能清仓,但房子却是在房价上涨时需求最大,房价一跌,看房的人都少多了,刚需好像也不见了。可见最大的刚需,其实是买房的财富效应,是人心的贪婪。 #h@J=Ki
Sv;_HZ
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中有“刚性需求”这么一说。经济学中只有“有效需求”和“无效需求”这两种需求概念,前者代表有需求+有购买力,后者代表有需求+无购买力,比如我想吃一顿火锅,说走就走而且吃得起,这就是有效需求;比如我想把帝国大厦整栋楼买下来,但我根本买不起,所以这就是无效需求。总之,从来没有“刚性需求”这样的定义。 x1ztfJd
8?FbtBAn
不同的需求有着不同的弹性,“刚需”的字面含义,对应的应当是需求弹性为0的需求,即无论价格怎样变化,需求总量都不会变的需求。但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需求极少,如果要举例,大概只有水、食物、空气了。 TYA~#3G)
<ioO,oS'
准确地说,任何情况下的购房都不算“刚需”,而另一方面,居住是刚需,不代表房子是刚需;交通是刚需,不代表车子是刚需。 O3CFme
>*wtbkU
如果真的非要我来定义一下刚需,我认为那种买房前觉得房价要跌再多也要买的人才算刚需,但这样的人少之又少。 !'Q -yoHKD
F V,4pi
更可笑的是,“刚需”或“自住”也成为了一部分人自我安慰的借口,在市场不好、或者亏损的情况下,那些曾经嘴巴上说着自己是刚需但内心又怀着一丝投机心态买房的人,如今往往都表示房子是买来住的,无所谓,但真实的心态恐怕又是另一个样子,如果房价大涨了,纵使他无法将房子在二手房市场进行变现,每天打开房产app看看上涨的房价也能偷偷乐出声来。 o:6@Kw^
v<fnB
退一步讲,如果明知市场下行,刚需就不可以省点钱晚点上车吗? $TI5vhQ
0KD]j8^
从市场参与者心态看,只要还有一批人嘴硬、只要还有一批人对市场抱有很大期待,那么熊市很可能就还没有结束。我们面对房价下跌,不应该自欺欺人,也没必要自我安慰,要做的是吸取经验教训,面向未来,抓住未来趋利避害的一切可能,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改善生活。 q%5eVG
`CeJWL5{
b$eXFi/
五、未来怎么走 D/=5tOy
FE o269Ur
现在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房价到底了吗?如果到底了,下一步会不会上涨?如果没有到底,下一步还会跌多少、跌多久? 3<F </
I=;+n-
我们这里也可以参考曾经经历过较长时间房价下跌的日本和美国,日本1991年房地产泡沫破裂,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引发房价大跌。 {-A^g!jT&
^V|Oxp'7_
高盛最近做过一个房价对比图,把中国、美国和日本各自房价见顶的时间拉到同一个横向的时间坐标上,然后对比各自在见顶前后的表现。 (Y^X0yA/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