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爷爷年轻时,最得意的就是自己那辆擦得锃亮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每天清晨,他踩着脚踏板穿梭在街巷里,链条转动的 “咔嗒” 声伴着朝阳,成了那代人最熟悉的出行节奏。
后来,小明的老爸买了辆摩托车,银灰色的车身、轰鸣的引擎,一骑上路就引得邻里侧目。可爷爷每次看到儿子跨上摩托车,总忍不住皱着眉念叨:“这铁家伙看着就悬!我骑自行车,脚踩得实,力道想大想小全由自己控制,遇到沟沟坎坎随时能停,这才叫真安全。你这摩托车,俩轮子跑那么快,万一刹不住可咋整?” 任凭老爸怎么解释摩托车刹车灵、动力足,爷爷始终觉得 “脚底下的踏实” 才最靠谱。
到了小明老爸当家的年代,摩托车成了家里的 “顶梁柱”—— 赶集、走亲戚、拉点小货物,全靠它风里来雨里去。可随着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高速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老爸却对汽车打心眼儿里犯怵。每次看到亲戚开着汽车上高速,他都忍不住叮嘱:“现在路上车多到跟赶庙会似的,高速上车子跑起来都跟飞一样,一旦出事就是连环撞,新闻里说的交通事故,死人都是一片一片的,太吓人了!” 在他眼里,摩托车虽然看着 “单薄”,但受道路限制 —— 尤其在农村,路窄弯多,大家最多开 80 码以下,遇到情况能及时反应,反而比高速上 “刹不住的汽车” 更安全。哪怕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他也始终没愿意换辆汽车。
如今小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开着一辆油车每天上下班,方向盘握在手里,总觉得 “能自己控制油门刹车,心里才踏实”。可看着身边的年轻人一个个换了电动车,他却满是顾虑:“电动车看着方便,可电池起火的新闻听着就怕,万一在路上突然烧起来,连逃生的时间都没有。还有那辅助驾驶,说是能帮着看路,可机器哪有脑子灵光?万一识别错了路标、没躲开障碍物,不就成了‘马路杀手’?” 每次坐朋友的电动车,他都忍不住盯着仪表盘,连朋友说 “现在辅助驾驶很成熟”,他也摇头:“还是自己手握方向盘靠谱,啥时候都不能把命交给机器。”
而小明的儿子,刚拿到驾照就提了辆带 L3 级智能驾驶的汽车。每次开车载着小明出门,他都笑着开启智驾功能,让车子自己跟车、变道、过弯道。看着方向盘自动转动,小明总忍不住伸手想去扶,儿子却拍着他的手说:“爸,您就是老古董、太保守!现在 L3 智驾都能处理大部分路况了,传感器比人眼看得远、反应快,比您自己开安全多了。您那套‘手握方向盘最安全’的想法,早该更新啦!” 父子俩一路争论,就像当年爷爷和老爸、老爸和小明争论一样,只是话题从自行车、摩托车、油车,变成了智能驾驶
—— 每一代人都抱着自己认定的 “安全”,却也在时代的车轮里,看着 “安全” 的定义,一点点变了模样。


[ 此帖被昆山第一号在2025-11-27 17:0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