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
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
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
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痉挛、腹痛、高热晕厥、昏迷、虚脱或休克现象,严重的会引起死亡。
建筑工人在烈日下砌砖、修路工人摊铺滚烫沥青,长时间高强度暴晒,中暑风险极高。
老人身体调节机能衰退,散热慢;小孩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某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散热和调节功能,增加中暑的风险。
厚厚的皮下脂肪阻碍散热,身体耐受性较差或存在基础疾病导致容易出现中暑症状。
中暑本质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身体无法正常散热。
当核心体温持续超过40°C时——
体温>41°C时死亡率近50%,体温>43°C时超90%。
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如树荫下。
当地面温度超过50℃时,需使用隔热垫;如发生呕吐,应翻转患者身体使其侧躺,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平卧,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加速散热降温,加扇风蒸发降温可加强降温效果。
如可取得冰袋等降温产品,可在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处冰敷从而实现快速降温。
当人体因出汗流失5%左右的水分时,会出现脱水症状,并影响身体机能,优先选择含盐饮料补充水分。
不宜饮用冰水以免胃部痉挛。
重症中暑病人必须立即送医。
搬运病人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运送途中用冰袋、湿毛巾敷于病人额头、颈侧、腋窝、腹股沟处,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夏季高温时段一般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时间段尽量避免外出。如需外出,减少剧烈运动并注意休息,尽量选择阴凉处活动。
选择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减少热量吸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或涂抹防晒霜,减少阳光直射。
防暑降温饮品优先选择常温白开水,也可以选择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品。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以及大量糖分的饮品。
使用空调、电扇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适当开窗通风换气。一般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6℃左右为宜。
高温环境下人们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饮食尽量清淡,多吃水果蔬菜,适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钙等营养素。保证充足睡眠,防止因睡眠不足或过分疲劳导致身体耐热能力下降。
“趁热”分享这份防暑攻略
希望所有人都能
远离中暑
欢乐一“夏”
急诊医学科副护士长,江苏大学讲师,中华急诊急救护理专科护士
苏州市急诊急救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AHA急救培训基地BLS导师、ACLSA导师
擅长:各类急危重的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