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西藏到陕西、江苏沭阳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援建的足迹
遍布大江南北
他们聚焦当地医疗薄弱环节
系统性引入昆山经验
助力当地健康服务水平提档升级
今天,让我们走近昆山市一医院援江苏沭阳医生苏一星的援建工作,了解他如何用三个月时间,为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搭建起功能完备的“硬核”急诊科。
2025年7月2日,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苏一星,作为医院援沭医疗队成员,正式进驻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接过该院急诊科建设的重任。彼时,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仅有急诊诊室,无固定医护团队,日常急诊工作需依赖其他专科医生临时支援,急诊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在医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苏一星迅速制定建设方案,开启急诊科“从无到有”的攻坚:
🔵 7月5日,接收首批5名转入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团队组建迈出第一步。
🔵 7月7日,急诊抢救室正式成立,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搭建“生命通道”。
🔵 7月14日,第二批9名内外科医护人员加入,急诊内外科诊室同步启动运行。
🔵 7月28日,医院120急救分站进入试运行阶段,打通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环节。
短短一个月,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完成团队组建与功能分区建设,完善流程制定与相关培训,为后续服务升级奠定基础。
“兵马到位”后,苏一星立即启动“厉兵秣马”计划,用一个月时间推动急诊科实现24小时常态化运行,并通过实战化培训提升团队急救能力:
🔵 急救技能培训:利用班后空余时间,围绕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操作、急救仪器使用、诊疗制度规范等内容开展系统性培训。
🔵 重点技能提升:引入气管插管模拟人、超声下深静穿刺练习模块、超声机、呼吸机等设备,开放给医护人员反复实操,攻克高风险操作“不敢做、不熟练”的难题,让团队在模拟训练中提升掌握重点急救技能。
进入第三个月,苏一星的工作重心转向深化内涵建设与提升综合救治能力。他深知,一个真正“硬核”的急诊科不仅需反应迅速,更要成为能高效应对各类复杂病情的“多面手”。
随着培训与实战的推进,急诊科逐步具备24小时接诊内外科普通患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并能与120高效衔接,完成特殊病例的外院转运。
一名高龄患者在门诊候诊时突发晕厥,送入抢救室时已呼吸停止、心跳微弱、血压测不出。苏一星立即组织抢救,同时与患者外地家属电话沟通病情,经过60分钟持续抢救,患者恢复心跳,为患者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多例紧急抢救的成功案例,让急诊科团队的信心和实战能力显著提升。
在急诊科运行50天时,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已接诊内外科患者3000余人次,抢救室救治患者近100人,输液室服务1000人次,120急救分站出车200余次。医院设立的120急救分站顺利通过县专家组初步评审,急诊服务能力获认可。
三个月期满,一个从无到有、功能完备、流程顺畅、初具综合救治能力的沭阳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已巍然矗立。该科不仅实现了24小时独立高效运行,成为守护沭阳百姓生命健康的坚实前哨。苏一星用他的专业、汗水与昆山经验,圆满完成了这场“硬核”急诊科的从零打造之战。
“这段经历短暂而美好。”苏一星表示,在昆山、沐阳两院的全力支持下,这支新生的急诊团队将在实战中不断成长,成为守护沭阳乃至苏北地区的“生命守护者”。祝愿昆山与沭阳的南北共建之路越走越宽。
硕士研究生,昆山市一医院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急诊科创伤中心质控员
从事急诊工作15余年,擅长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抢救,熟练掌握危重患者重症监护治疗
发表科技核心论文多篇,主编《急危重症医学诊断与治疗》《急重症救治与监护》两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