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膏腴味美的阳澄湖大闸蟹,牵引着无数上海人向昆山奔赴而来,这不是单向的邀约,而是双向的奔赴。借着**盛*的东风,今天,2025苏州昆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推介会如约而至,现场亦是人潮涌动,新意满满。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浪潮中,昆山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牢牢把握“家门口”的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积极服务上海、深度融入上海,这首城市互联、产业共生、场景共享的“山海协奏”,越发地动人。
日前,上海率先官宣,与苏州、常州、昆山实现交通运输部乘车码互通。昆山作为江苏省唯一具有交通运输部标准二维码独立发码权的县级市,在沪苏常乘公交“一码通行”。
昆山将交通作为“棋眼”,轨道交通无缝对接,省际道路持续打通,毗邻公交互相延伸……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昆山、上海,你来我往,好不热闹。《2024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显示,“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四小时产业配套圈”“二十四小时包邮圈”……不断缩小的“圈”,将沪苏两座城市人流、车流、物流编织在一起。
此时此刻,经济的繁荣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更多“同城故事”吹沙见金。今年8月,东方航空—昆山国际空港全国首创的综合型航空前置货站启用,企业物流时效提升60%,运营成本下降30%。同月,“昆山—杨浦复兴岛—浦东机场”航线开通,打个“飞的”前往上海市中心仅需20分钟。
用时间丈量,感受到的是城市发展脉动。今年5月,昆山青阳未来港·花园中央商务区的蓝图徐徐展开,吸引了来自上海的城市智囊团——清华建筑院上海分院、中国五冶集团上海有限公司等顶尖团队积极参与。这也标志着两座城市的融合已从有形的交通对接,悄然走向无形的理念相融与智慧共鸣。
▲青阳未来港·花园中央商务区效果图
11月8日,昆山张浦镇走*进**,与德国斯顿贸易、马来西亚榴冠王等多个国际食品企业及机构达成合作。昆山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食品产业新机遇,通过“链上进博”,构建贯通国内与国际的高端食品产业生态。
昆山与上海合作的清单向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延伸。以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为例,开园伊始便展现出强大的磁吸效应,不到一年已吸引25个优质项目入驻,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超50亿元,实现了“开园即满园”。
▲沪昆整形医学及抗衰产业园
服务上海、融入上海,“合拍”两个字贯穿发展始终。昆山超过200家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成为上汽、特斯拉供应链上的关键一环;“嘉昆太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已成功招引41个项目,蓄势待飞;中科可控的强大算力与上海张江实验室实现共享共用;长三角(昆山)国际低碳产业创新园也已迎来15个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从研发到生产,再从生产到协作,沪昆携手“破局”强链,资源共享、分工互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也让新质生产力有效转化。
山海协奏,近水楼台先得月。昆山正精心谋划“核心产业+”“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三篇文章,昆山与上海深化产业协作、持续升温,奏响“共赢共生”最美和弦。
灵感在上海迸发,时尚在昆山绽放。“1天打样、1天制作、1天上线”——晨风时尚创意产业园构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生态,与上海这座国际时尚之都深度融合。
在这里,一个个“场景”被解锁。比如,昆山推动3.5万家工业企业、近3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加快绿色转型,借助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平台效应和众多中介服务机构,持续拓展智能微电网、“绿电直供”、“全城换电”等成果应用。
场景合作不仅是资源对接、优势互补,更是两座城市智慧与情感的深度相拥。今年7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组建“健康共同体”;11月,上海瑞金医院在昆山设立疑难会诊中心、联合诊疗区域中心……“牵手”优化医疗资源,名医名院医疗服务在沪昆两地“走动”起来。
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瞬间,皆是长三角共建共享最温暖的注脚。昆山更针对企业群众的高频服务需求,创新探索“虚拟窗口”模式,进一步打破行政地域的壁垒,提供“面对面”的跨域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现实。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大各类场景开放力度,强化跨领域跨区域协作。从产业上的协作到民生上的共享,昆山还将解锁更多发展“场景”,将“一体化”的针脚织进可感可及的幸福图景里,让高质量发展“引擎”愈发有力。
来源:昆山发布